讓每一顆“種子”生發出生命的力量
作者: 梅長蘇
更新時間: 2020年08月01日 00:42:31
游覽量: 168
簡述:
作者簡介:夏青峰,北京中學校長,博士,正高級教師,北京市特級校長,特級教師,北京市特級教師協會副會長。
作者簡介:夏青峰,北京中學校長,博士,正高級教師,北京市特級校長,特級教師,北京市特級教師協會副會長。曾任朝陽區第二實驗小學校長、朝陽區教研中心副主任、朝陽區教委副任。?
教育的過程,是生長,而非加工。生命有其內在的生長力量。
每個孩子都如同一顆“種子”,只要提供給它必要、充分且適合的土壤、陽光、水分和營養,并保護其不受外力傷害,它就能正常地生根、發芽、開花與結果,長成它最好的模樣。
教育,就是要提供這種外在的良好的成長環境,讓生命的內在成長力量與外在良好環境進行有效互動,通過外部環境去喚醒、激發、滋養、支持、引導內在的生命力量。如何提供好這種外部環境?既要“保護”,又要“幫助”盡可能阻止外來干擾因素的破壞,盡可能幫助這些“種子”獲得它所需要的土壤、陽光、水分與營養。
首先,要以信任為基礎。
教師需要充分相信生命的力量,要對生命的力量懷有深深的敬畏感。在此基礎上,重點關注、理解并實施以下幾個方面。
第一是“信任”。信任孩子,是教育的前提。如果教師在內心深處根本不信任孩子,那教育就無從談起。我們要深深地相信,每個孩子都是善良的,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愛、尊重與鼓勵,每個孩子都希望發展得更好,每個孩子都有創新的潛能。
第二是“發現”。在信任孩子的基礎上,教師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教給孩子什么,而是要認真做一個觀察者,發現孩子的優點、特點,包括缺點。教育孩子,必須要了解孩子。了解孩子,就要認真細心地去發現孩子。教師需要不斷地追問自己∶我們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?
第三是“支持”。我們無法設計孩子的成長,更無法替代孩子成長,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們的成長提供幫助與支持。他們的成長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環境?不同的種子所需要的是不一樣的,我們該提供什么樣的支持,才能讓他們尋求到適合他們的陽光、水分與營養?個性化、有針對性的支持,可能才是孩子們在成長中最需要的幫助。
第四是“引導”。生長的過程,是從一個不成熟的狀態向成熟狀態邁進的過程,處于不成熟狀態的孩子們,盡管有內在成長的動力,有向上向善的愿望,但一定會在這個過程中面臨方向與方法上的困惑或偏離,需要我們的引導。支持與引導,很多時候是互為一體的。
其次,要把握嚴格與寬容的度。
老師信任孩子,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。當學生總是犯錯誤時,我們內心會動搖,會質疑這孩子能教好嗎?其實,孩子一定會犯錯誤的,孩子從不成熟走向成熟,是一個不斷摸索與沖動的過程,成長就是在不斷把控成功后的喜悅與把控不成功后的懲罰中進行的。當學生犯錯誤時,形式上可以按照規則懲罰,但是教師內心深處還是要平和包容,要相信孩子慢慢會改變的。
想起我多年前的一位學生,在周日的下午跳窗進入了教師辦公室,偷拿老師們的本子與筆,正好被我發現了??粗菓饝鹁ぞさ臉幼?,我當時心中是矛盾的,是嚴肅處理還是選擇寬容?后來,我選擇了寬容,因為他畢竟才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。我帶他到文具店,給他買了10支筆與10個本子,關照他以后用完了可以再來找我,但絕對不能再去拿別人的了。后來,再也沒有發現他偷拿東西了。很多時候,寬容遠比懲罰更有力量。
孩子學會了撒謊,我們很是生氣,可是深想下去,其實有時候,孩子的撒謊反而是老師逼出來的。一不小心做錯了事,就會招來老師嚴厲的批評或教訓,于是,面對特別嚴格的老師,孩子就只有通過撒謊去逃避訓斥了。久而久之,撒謊的更加會撒謊,生氣的更加要生氣了,師生關系開始僵化。很多孩子與老師無話不談,甚至連自己的絕密隱私都愿意與之分享,可是有些老師與學生卻總是講不到一起去,孩子的心對老師是封閉的,這其中的奧妙也許就在如何把握嚴格與寬容之間的分寸吧。其實,只要我們真心與孩子交朋友,與他們平等、真誠地溝通與交流,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,讓孩子感受到大人們發自內心的關心,老師就一定會觸摸到嚴格與寬容之間的那個“度”的。
第三,關注孩子之間的不同。
每個孩子都是具體的、不一樣的,他們成長的“花期”各有不同,有人成熟得早,有人成熟得晚,但他們都是成長中的人;他們各有發展的優勢領域,有的喜歡畫畫有的喜歡踢球,有的擅長言說有的擅長算題,有時很明顯,有時未被激發。老師一定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“可教之才”。